了解 USB Type-A,B,C 三大标准接口
最后更新于
最后更新于
原文链接:http://sdman.tech/2019/07/22/%E5%88%9D%E6%AD%A5%E4%BA%86%E8%A7%A3USB-Type-A-B-C%E4%B8%89%E5%A4%A7%E6%A0%87%E5%87%86%E6%8E%A5%E5%8F%A3/
通用串行总线 (Universal Serial Bus,USB) 是一种新兴的并逐渐取代其他接口标准的数据通信方式,由 Intel、Compaq、Digital、IBM、Microsoft、NEC 及 Northern Telecom 等计算机公司和通信公司于 1995 年联合制定。
Type-A 接口的英文名称 “Standard Type-A USB” 意味着它是一个标准的 USB 接口,在它之后的多数 USB 设备都按照此标准执行,比如 type-A 接口主要作为数据和电源的下行端口,拥有 type-A 接口的设备从电源方面来讲输入供电设备,从数据来讲输入 Host(主机)。
而 Type-B 接口与 Type-A 接口相反,不属于供电方或者数据接收方,而是仅作为用电方和数据的上行端口,多用于外部设备,例如打印机等;
Type-A 和 Type-B 的命名区别仅仅是物理形态的不同;查看资料知道,A 和 B 两种接口的电气特性一致,只是形状不同,原因是为了防止使用者把一台设备连接到另一台设备,导致短路(也许是为了区分不同用途的设备?)。
USB 接口分为 USB 1.0 标准、USB 1.1 标准、USB 2.0 标准和 USB 3.0 标准,但因后来 USB1.1 演变为 USB2.0 以及两者本身对应的接口形态不存在差别,所以在这里都笼统的归为 USB 2.0; 下面为 USB 的全家福(除 Type-C 外):
USB2.0 标准当时存在标准 USB-A、标准 USB-B、Mini USB-A、Mini USB-B、Micro USB-A 和 Micro USB-B 接口,不难看出当时接口都分为 A、B 端,树形图如下所示:
所谓的 Mini 接口和 Micro 接口就是这两个:
分为 A 和 B 的两种 Mini 接口:
分为 A 和 B 的两种 Micro 接口:
USB3.0 标准则只有四种接口,标准 USB-A、标准 USB-B、Micro USB-A 和 Micro USB-B。
树形图如图:
在这里说一下 Mini USB 弃除的原因,首先 Mini USB 防呆性差,厚度比 Micro USB 大,而移动设备追求轻薄的设计不能容纳 Mini USB 接口,过厚的机身会牺牲移动设备的手感,所以便不纳入 USB3.0 标准中。
由于 3.0 标准比 2.0 标准接口多出了 5 个针脚,所以 Micro USB 也迫于生存压力多出了一个口,如下图,也是为了多出的针脚和向下兼容性而做出的妥协
可能有人说为什么标准 USB 接口外形并没有改变,但实际上标准 USB-A 的插片上的针脚由 2.0 的 4 个增加为 3.0 的 9 个,而标准 USB-B 由于先天设计性障碍只能增大自身体积来容纳多出的 5 个针脚:
说完 Type-A 和 Type-B 接口,是时候了解一下 2014 年前后正式亮相的 Type-C 接口了,相信现在每个人生活都与 Type-C 接口密不可分,除了苹果和安卓的百元机外,所有手机无一例外用上 Type-C 接口,说到这个不能不说全球首款使用 Type-C 接口的乐视超级手机 1,当时三星这个巨头还在使用 Micro USB,可惜乐视开了个好头、却结了个烂尾,现在乐视早已破产,贾跃亭还在美国 ppt 造车呢。
虽然 USB 3.1 标准早在 Type-C 接口出来之前早已制定,而且 Type-C 接口也是按照 USB 3.1 标准制定的,但并不是全部 Type-C 接口都是 USB 3.1 标准,有的只支持 USB 3.1 gen1(USB IF 协会改名了的 USB 3.0),有的支持 gen2,有的甚至只支持 USB 2.0,相对应的插头针数也有满针与不满针的区别
说了这么多,好像早早脱离了这篇博客原来想写的 —— 研究 Type-C 插头的内部结构以及各针脚的作用,完全是好奇心驱使我研究 C 口结构的,所以,我们就开始吧,首先看看 C 口母座和公头的引脚图:
注:母座引脚图
注:公头引脚图
TX 代表发送(transport),RX 代表接收(receive)
RX- 和 RX+ 代表超高速接收差分对信号
TX- 和 TX+ 代表超高速发射差分对信号
D+ 和 D- 为通用差分对信号,为了兼容 USB2.0 而设
(何谓差分信号?这两个信号的振幅相同,相位相反即为差分信号。信号接收端比较这两个电压的差值来判断发送端发送的是逻辑 0 还是逻辑 1)
GND 为接地信号
VBus 为总线电源,即 USB 设备的 5V 电压
SBU1 和 SBU2:复用引脚,在不同模式下可作为不同通道使用
CC 引脚:是传统 Type-B 和 Type-A 接口所没有的,也是 Type-C 接口所特有的,并且具有 plug configuration detection,
plug configuration detection 翻译是插头配置检测,能检测 USB 连接、检测正反插、USB 设备间数据与 VBus 的连接建立与管理等
注:C 口正反插的检测
在没有芯片的 cable 上实际上只有一根 cc 线,但在含有芯片的 cable 也不是两根 cc 线,而是一根 cc,一根变成 Vconn 用来给芯片供电。
工作主从机连接如下。DFP 为主,UFP 为从,DRP 可为主也可为从,取决于接什么。DFP 的 CC 脚有上拉电阻 Rp,UFP 有下拉电阻 Rd。未连接时,DFP 的 VBUS 无输出。当 CC 端相连,DFP 的 CC 脚会检测到 UFP 的下拉电阻 Rd,说明连接上,DFP 打开 VBus 开关开始供电。而哪个 CC 脚 (CC1,CC2) 检测到下拉电阻就确定接口插入的方向,顺便切换 RX/TX。
注:上拉: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,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。下拉同理
Type-C 插头分为 Host 主机和 Device 设备,而对应充电过程分为 source 源和 sink,DFP 只能做 source,UFP 只能做 sink,但是 DRP 合二为一,而手机就是 DRP。
最后,正是由于手机这种设备的 Type-C 接口能实现 DRP(Dual Role port),从数据传输来看既能做 Host 也能做 Device,从电源传输来看既能做 source 也能做 sink,未来手机即是主机,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加轻便的未来
—–短时间内未能完全了解工作主从机工作原理,希望了解的同学加微信交流 —–
图源:
USB Type-C 学习点滴 https://blog.csdn.net/Fybon/article/details/78115198
技术控必读 从 Type-A 到 Type-C 发展历程 https://blog.csdn.net/liyuzh552200/article/details/83897755
百度经验